清末民初四川的军事学堂对川军派系形成的影响
都说世界上有几种最铁的关系,其中一种是一起同过窗,一种是一起扛过枪。那在旧时的军校里面是校友,在军队里面是战友的军阀们,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?我想可以在四川军阀身上寻找到一些答案。
20世纪初期,中国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,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。旧的推倒了,而新的为人所期盼的新秩序却并没有随之而来,中国进入了乱象纷呈、群雄逐鹿的时期,“城头变幻大王旗”成为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。
民国的纷乱,最集中的反映是在兵祸上。军阀这一具有暴力属性的群体,走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心。在大西南,号称“天府之国”的四川,战事之频繁、影响之巨大,较其他省份尤甚。
可以说,四川就是民国社会的一个缩影,而其兵灾匪患民变连天又是民国兵患的一个放大。川军的首领们通过各种手段,将川人治川变为川军治川,进一步加强了对本省的军事控制。
在查看整个民国时期四川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过程,你会发现川军主要是通过血缘、地缘扩充实力。 同时,又是以同窗为主要纽带组成派系,在斗争中合纵连横,互相勾结。 使军队呈现出浓厚的帮派化、私人化色彩。
虽然四川军官之间的交往受到很多特殊关系的影响, 比如亲属关系、同乡关系,但是都没有由清朝末年就形成的军事学校的同学关系那么重要。
在川军中,影响较大的有刘湘、杨森为首的“速成系”,刘文辉、邓锡侯、田颂尧为首的“保定系”,李家钰、罗泽洲为首的“军官系”,尹昌衡、胡景伊、刘存勋为首的“武备系”。还有一些诸如日本士官、官弁、云南讲武堂、日本东斌校等学派形成的“一军系”。
四川武备学堂和武备系
四川武备学堂是四川最早的一批本土化军官学堂,创立于光绪28年(1902年),招收了三届学生共计270人,开设有步、马、炮、工、辎五科,在辛亥革命和民国初年的时候,这批人在四川的政治和军事上都出了不少声名显赫的人物,比如尹昌衡、周骏、刘纯厚、刘成勋等,还有在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的一些重要人物,比如王述槐、龙光、范臻、彭家珍、良弼。
当时川军总共五个师,尹昌衡任四川都督。下面几个师长除了熊克武是日本东斌学校毕业外,其余全是武备系出身。下面的旅、团、营长更是几乎被武备系的包办了。尹昌衡西征平息康藏叛乱后,1913年又被袁世凯骗至北京关押,继任的胡景伊成为四川都督,他也是武备学堂的老师,上任后竭力在川军中安置武备生,培植势力。
网友评论